“火入”工艺解析:生酒/生储藏/生詰的区别

在清酒里,我们用“火入”(Hiire)这个专有名词称呼低温杀菌法,这对现代清酒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技术,不仅关乎风味呈现,也关于品质稳定,常常在酒标上看到关于火入的标签,像是生储藏、生诘、瓶火入,那这些称呼代表什么意思呢?

关于清酒“低温加热杀菌”的起源众说纷纭,目前理解大多是应用了 19世纪由法国巴斯德研究院研发的“巴氏杀菌法”原理,但在巴氏杀菌法成功问世前,难道没人想过使用加热杀菌吗?

(巴斯德研究院对近代医学贡献卓越,疯狗症疫苗与许多病毒研究都出自于此。)

“火入”如何影响酒质

发酵好的酒醪在经过上槽压榨后,若无经过火入也没有经过调和,就是“生原酒”的状态。

一般来说,因为压榨时前段(荒走)、中段(中取)、后段(责)的榨出的生原酒液风味会有所差异,所以榨取好的酒液会停滞一段时间再进行处理,以稳定其整体品质。

而为了停止酵母与其他微生物活动,同时更加稳定酒质,会再进行低温杀菌(巴氏杀菌),又称“火入”,这是以约62摄氏度至67摄氏度去加热酒液一段时间,以较为温和的方式杀死微生物,同时提高清酒的保存性。

火入杀菌依照不同方式,存在以下常见称呼:

先加热型,压榨生酒后,进入储存槽存放前,以蛇管通过或其他加热方式进行火入,再储藏以稳定整体酒质,稳定期过后才进入装瓶步骤,这类酒称过“生诘”,然而由于从装瓶到出货都没有再次加热杀菌,所以酒造的储藏环境与装瓶线的细致程度会显得特别重要。

后加热型,压榨生酒后不杀菌,先进入储存槽存放,装瓶前再以蛇管通过或其他加热方式进行火入,火入后即装瓶,这样的酒称为“生储藏”,进入储存槽沉淀一段时间也可让酵母更完整的进入休眠期,促进整体酒质稳定,出货前再进行杀菌装瓶,也比较简单掌握酒质变化的空间。

近年来更流行的是细致的“瓶火入”,以生酒直接装瓶密封后,再在进入热水浴进行火入,好处是少了蛇管步骤,酒液仅会经过装瓶管线一次,能够减少酒液接触空气的机会,保持新鲜感。

压榨后经过两次火入处理,分别是在“储藏前”与“装瓶前”两阶段进行,经过完整的杀菌后,两次火入酒的稳定性相对更高,风味与酒质也更为稳定不易变化。

“火入”到底是谁发明的?

现代清酒所称“火入”,是一种应用巴氏杀菌原理的加热方法,“巴氏杀菌”是由法国科学家巴斯德与其研究伙伴所研发,始于19世纪(1862年),后来广泛应用在许多食品杀菌中。

然而在日本酒的历史里,关于加热杀菌最早的记载始于16世纪,由奈良兴福寺的塔头多闻院僧侣“英俊”所撰写的“多闻院日记”,书里以“酒煮之”描述加热酒液一事。

所以有许多人认为,多闻院所述是日本最早的低温杀菌,然而也有学者提出异议,认为多闻院日记关于低温杀菌的记载并不详尽,并不能认定是成熟的技术。

学者研究认为,是一直到17世纪(1688年后)江户时期的“童蒙酒造记”才真正谈到“火入”,这本书是日本清酒酿造技术的一本专门书籍,系统地记载了当时的酿酒方法和工艺流程,包括火入技术的详细描述。

在尚未有温度计的时代,火入的温度是通过经验来掌握的,比如“薄火”可能是在40°C至50°C,“手引燗”代表大约50°C至60°C左右的温度,而“热火”则指接近沸腾的高温,大约在85°C左右​。

童蒙酒造记也提到,对于品质较高的“诸白”酒通常在五月进行第一次火入,然后在60天后进行第二回火入。针对一些品质较低的酒,火入次数可能增加到三次,而火入后的酒需立即密封保存,以防止酒液中的“息”泄漏,防止氧化和品质变化。

古代人要喝到一杯稳定好酒实在很不容易啊,现今火入技术成熟,大家都能享受到稳定的清酒也能制造新鲜的生酒。

文章及其配图来自网络,如有内容侵权或违规,请联系本站处理,邮箱地址:lycfaint01@163.com

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我的推文,可以扫这个码关注我哈

qrcode_shiyinerxing1_1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