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法国阿尔萨斯和奥地利,到纽约和新西兰,Riesling拥有广阔的种植版图。不过,最能令Riesling充分绽放多彩魅力的,还属德国。
许多人相信,德国是Riesling雷司令的诞生地。尽管不同的历史文献对于Riesling的出处结论不一,但毫无疑问,德国过去数百年一直是Riesling的核心产区。
Riesling在德国最早的文字记录可追溯到一份1435年3月14日写下的酒窖日志——这一天也被定为Riesling的(非官方)“生日”。
Riesling在葡萄酒的世界里宛如变色龙,不同的地域能展现出它不同的风貌。但在我看来,只有在德国,Riesling才真正呈现“百花齐放”的盛况。无论是干型(trocken)、清甜还是重甜,无论静态酒还是起泡酒,德国Riesling都有令人惊艳的表现,更能够呈现小地块之间的细微差别。
延伸阅读
各位酒友如果有兴趣想铺道 德国白酒分级制度 更多的资料
主要产区
德国位于北半球(传统意义上)适宜酿酒葡萄种植的纬度北端,是典型的冷凉产区。但得益于多样的朝向,地形和土壤成分,Riesling葡萄园遍布德国的十三个主力产区。
其中最具标志性的产区当属莫索(Mosel),也是众多如雷贯耳的名庄的集中地,像舍费尔酒庄(Willi Schaefer),普朗酒庄(Joh. Jos. Prüm),哲灵肯酒庄(Zilliken)等。
作为集多种极端风土条件为一身的地域,莫索出产的Riesling有着令人“虎躯一震”的冷冽风格。尽管作为北半球葡萄酒产地,莫索可谓位于“极北”,但陡峭朝南的山坡可以令葡萄园最大范围地拥抱阳光;而片岩土壤有助于反射阳光,锁住热量。
Andreas Barth和夫人Susanne共同经营着位于下费尔(Niederfell)的Lubentiushof酒庄,创立于1771年。Andreas表示:“莫索的Riesling——比如我们的珍藏型(Kabinett)——具有清爽又不失复杂深邃的风格。”
莱茵高(Rheingau)自古有着“贵族Riesling产区”的美誉,虽然这大气的称号和小得令人吃惊的种植面积略有出入。莱茵高的葡萄园沿着莱茵河北岸延伸至其支流美因河(Main River),众多城堡和修道院星罗棋布。葡萄园多种植在朝南且坡度较缓的山坡上,面向河流;北边的陶努斯山(Taunus)阻挡了寒冷的北风。
Catharina Mauritz是位于霍希海姆村(Hochheim)Domdechant Werner酒庄的第八代庄主。Catharina认为,相较于莫索和法茨(Pfalz),莱茵高的成熟期开始得早,结束得晚。这里的Riesling酸度不会过于尖锐,优雅而细腻,干型为主,柔和的口感以及突出的矿物风味是最大的特色。当然,莱茵高也以出产深邃复杂的贵腐Riesling著称。
作为德国面积最大的葡萄酒产地,宽广富饶的莱茵黑森(Rheinhessen)曾经是大量工业生产甜酒的产区。到了20世纪90年代,由当地酒庄发起的品质改革让莱茵黑森一扫人们的刻板印象。历史上,莱茵黑森最好的葡萄园集中在红砂岩土壤的“莱茵梯田(Rheinterrasse)”和壮观的“红坡(Roter Hang)上。
贡德洛(Gunderloch),圣安东尼(St. Antony)和古林奇龙(Kühling-Gillot)等酒庄打造出的德国数一数二浓郁辛香、咸爽可口的Riesling,重新为莱茵黑森正名。同时,包括凯勒(Klaus-Pete Keller),维特曼(Wittmann),百妃思(Battenfeld-Spanier),德雷西斯艾克(Dreissigacker)等其他酒庄则让人们注意到位于南部的富含石灰石山丘的沃内格(Wonnegau)产区。
由莱茵黑森向南,便到达了与法国阿尔萨斯相邻的法茨(Pfalz),这里是德国最温暖干燥的葡萄酒产区。在法茨的历史中心米特勒哈德特(Mittelhaardt)北部,“聚集了巴塞曼-乔丹(Bassermann-Jordan),柏克林·沃夫(Dr Bürklin-Wolf),卡托尔(Müller-Catoir)和克里斯特曼(Christmann)等名庄,打造出风格华丽的Riesling,价格不菲”,德国葡萄酒专家、美国进口商David Bowler Wine公司产品经理Evan Spingarn说道。
“不过,再往北走几公里才是经典风格的核心。这里的酒庄更倾向于使用橡木桶陈年,风格也更传统,像Koehler-Ruprecht,其干型Riesling产自黄土和石灰岩的土壤。
法茨南部产区Südliche Weinstrasse是德国最接近地中海型气候的地域,“海风温暖,阳光明媚,果树成林。当地的欧克若米·雷博兹酒庄(Okonomierat Rebholz)和Leiner酒庄表现都十分出色。”
被群山环绕的那赫(Nahe)是德国最小的产区之一。虽然群山阻挡了大风和雨水的侵袭,那赫却比莫索和莱茵高更凉爽。整体而言,那赫Riesling的风格冷冽、清瘦而集中,不过丰富的土壤类型也意味着那赫的Riesling可以呈现多样的风格。
肖雷柏酒庄(Emrich-Schönleber)庄主Werner Schönleber表示:“上游的莫钦根(Monzingen)更温暖,且土壤主要是红色板岩,那里的Riesling果香更加充沛,辛香冷冽。”
那赫不同地块产的Riesling确实各自具有明显的个性。Schönleber的Riesling便与杜荷夫酒庄(Dönnhoff)产自Hermannshöhle葡萄园完全不同,灰板岩和火山岩让后者的风味更加清冽纯粹。而坐落在那赫下游更加凉爽地区的施洛斯古迪尔酒庄(Schlossgut Diel)来自Burgberg 葡萄园的Riesling,则带有丰富的烟熏、矿石风味,棱角也更为鲜明。
伸延阅读:
各位酒友如果有兴趣想铺道 Mosel 更多的资料
读懂Riesling酒标
虽然Riesling广受侍酒师、酒评家和葡萄酒极客的追捧,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或刚入门的美酒爱好者来说,其分级制度和晦涩的德语葡萄园名称宛若天书,只是辨明干型还是甜型都让人头昏脑涨。
不妨先掌握几个提示甜度的要点:一般来说,酒标上的“trocken”一词表示干型葡萄酒,只带少量或没有残糖。Feinherb 或halbtrocken表示半干型。
还有一个技巧,是根据酒精度进行初步的判断:酒精度高于11.5%的Riesling往往是干型,而低于11.5%则尝起来会很可能带有些许甜味。
传统上,特级优质葡萄酒(Pradikätswein)等级的德国Riesling会根据葡萄采收时的成熟度来进行分级(与发酵后的残余糖分高低无关)。
按照采收时的糖度,品质分级从低到高分别是:珍藏型(Kabinett),晚收型(Spätlese),精选型(Auslese);采用了贵腐葡萄来酿造的Riesling被列为逐粒精选型(Beerenauslese)和贵腐精选型(Trockenbeerenauslese)。冰酒(Eiswein)则采用了自然冰冻的葡萄,酿造时滤除结冰的水分,从而大幅提升果汁的含糖量。
这种传统上的分级制度,在葡萄成熟不易的岁月里确实是品质的一个有力指标。但在气候变化以及酿造种植技术大为进步的如今,对于愈发重视葡萄酒来源和风土特色的消费者而言,只体现成熟度的“特级优质葡萄酒”分级制度就有些不够用了。
为此,德国名庄联盟(Verband Deutscher Prädikatsweingüter ,后文简称VDP)应运而生。
伸延阅读:
各位酒友如果有兴趣想铺道 VDP 更多的资料
VDP是由接近200家德国高品质的酒庄组成的一个联合会,成员只对有甜味的葡萄酒使用上文提到的“特级优质葡萄酒”分级,对干型葡萄酒采用另一个体系,后文会进行更详细的解释。
而不从属VDP的酒庄,无论最终成酒是干型还是甜型,只要品质达到“特级优质葡萄酒”的标准,都可以用传统的成熟度分级系统标注他们的葡萄酒。由此也诞生了经常让人产生疑惑的晚收干型(Spätlese Trocken)甚至精选干型(Auslese Trocken)。根据采收时的成熟度,它被归为“晚收(Spätlese)”或糖度更高的“精选(Auslese)”分级;但酿造结束后,这些糖分都被转化为酒精,所以最终风味是干型(trocken)。
而VDP成员,在使用以成熟度为准的“特级优质葡萄酒”分级体系描述甜酒的同时,借鉴勃艮第的葡萄园分级制度,对地域和田块作出细分,从而对酒的原产地进行更精确的描述。
最入门级别的的Gutswein相当于勃艮第大区酒;Ortswein相当于村庄级,Erste Lage相当于勃艮第的一级园;品质金字塔顶端的Grosse Lage相当于特级园。如果Grosse Lage级别的酒是干型,便会被称为Grosses Gewächs(“great growths”),简称GG。
欧洲市场的历史上,曾经有一段工业化德国半甜Riesling泛滥的时期,因此许多消费者对于德国Riesling的第一印象停留在“小甜水”,这一度令德国酿酒商们十分苦恼。
不过在过去几十年里,随着德国人更加倾向于享用偏干型葡萄酒,越来越多的干型德国Riesling出现在了市场上,甚至逐渐占据了主导。
尽管GG被公认为德国葡萄酒的品质巅峰,众多资深德国葡萄酒爱好者却会告诉你,性价比更高的村庄级Ortswein能让我们以更实惠的价格,领略德国丰富的葡萄酒风土带来的多样化风格,所以遇到便不要错过。
文章及其配图来自网络,如有内容侵权或违规,请联系本站处理,邮箱地址:lycfaint01@163.com
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我的推文,可以扫这个码关注我哈